当生命进入终末期,多数人默认接受所有抢救措施,却不知法律明确赋予患者医疗拒绝权。中国首个《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实施现状调研》显示,90%公众不了解自己在临终阶段有权选择放弃治疗。这种认知缺失导致大量无效医疗——北京协和医院数据显示,ICU临终患者中67%接受过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但其中82%的家属事后表示后悔。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32条明确规定:"公民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时,对病情、诊疗方案、医疗风险、医疗费用等事项依法享有知情同意的权利。"但2023年上海卫健委调查发现,仅11%的三甲医院建立了规范的预立医疗指示流程。
更严峻的是认知断层: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追踪数据显示,终末期患者平均多承受11.7天无效治疗,日均费用达8730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医疗技术的异化:
"我们抢救的不是生命,而是家属的愧疚感。"一位三甲医院ICU主任在匿名访谈中坦言。这种医疗异化现象导致我国死亡质量指数全球排名第53位(《经济学人》2023年度报告)。
转机正在出现。深圳已在2023年试点"医疗意愿电子登记"系统,市民可提前录入:
试点半年数据显示,完成登记的人群中:
台湾地区经验更值得借鉴,其《病人自主权利法》实施后,预立医疗决定签署率五年间从3%升至28%,无效医疗支出下降19%。
根据现行法律框架,公民可通过以下步骤主张权利:
北京朝阳医院开展的"生命对话"项目证明,经过专业引导的患者,医疗决策满意度可从31%提升至79%。正如一位选择安宁疗护的胰腺癌患者所说:"知道刹车按钮在哪里,才能更安心地向前行驶。"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紧急调配3800余件救援物资 红十字系统协同支援肇庆灾后重建乐小星带你看全运②|跟随二沙“泳军”逐浪!肥西县:文明实践谱新篇 文明风尚润心田在肥西这片热土上,一场场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社区到乡村,从学校到企业,文明新风吹遍每一个角落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活跃在大街小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紫蓬山脚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明大讲堂吸引了众多村民参与通过通俗易懂的方言讲解,将文明礼仪、移风易俗等知识送到群众心坎里县文化馆组织的非遗进社区活动,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肥西县创新推出的文明积分制度,激发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热情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方式,让文明行为看得见、摸得着如今,随手捡垃圾、礼让斑马线、邻里互助等文明行为已成为肥西人的自觉行动黄来义、王艳:身残志坚,矢志不渝献爱心菲方公务船不顾中方警告强行闯入黄岩岛海域 中国海警部门表示将依法采取坚决反制行动